不久前,一條“兒子考98分家長患抑郁癥”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熱搜,引發大量網友討論。
原來,39歲的秦女士是杭州一所重點小學老師,兒子5歲上了小學,她對兒子的標準永遠是100分。
有時孩子考了98分,秦女士都要訓斥:“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,你為什么考不到……”
秦女士覺得自己非常失敗,教得了別人的孩子,自己的孩子卻十分愚鈍。后經診斷,秦女士患有嚴重的抑郁癥。
這條消息引起網友的廣泛討論,眾說紛紜,一些網友覺得,秦女士對孩子的要求過于苛刻,98分和100分在水平上沒有太大差別,沒必要逼著孩子一定要考100分。當然,也有網友覺得,秦女士患抑郁癥的真正原因可能不是因為孩子的學習。
雖然這位老師患病的真正原因我們不得而知,但是,希望這件事能給所有老師敲響警鐘,日常生活中,我們習慣把焦點放在學生身上,放在孩子身上,自然而然選擇忽視自己的身心狀態,但工作辛苦、壓力大是很多老師的真實寫照,長此以往,勢必會出現問題。由于職業的特殊性,老師們注定要承受多種多樣的壓力,有源自工作本身的壓力、有源自生活方面的壓力、有源自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方面的壓力……
很多老師在壓力過大的情況下,找不到情緒的發泄口,有人悶在心里和自己較勁,有人一受挫就情緒失控,有人嚴重失眠,休息不夠,直言“自己好累,累到快抑郁了”。這些問題看似細小,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,很有可能會變成抑郁的潛在因素。如何清理內心的陰霾?怎樣做才能防患于未然呢?
壓力來自哪里?
找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、一張紙、一支筆,嘗試梳理下自己繁雜的情緒,將自己感覺到的壓力按照大小及與自己生活、工作距離遠近等順序,列出壓力清單。這個環節,看似簡單,實則對老師覺察及管理自己的壓力非常有幫助。通常情況下,無需關注太多,只需重點研究下排在最前面的3—5個壓力即可。
作為教師,特別是班主任老師,會受到哪些壓力的影響?
社會、學校、家長對老師的較高要求,使老師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,工作中容易變得小心翼翼。
老師普遍責任心重,懷揣教書育人的理想,總希望盡力把事情做到最好,自我要求高但達不到的時候,難免出現心理落差。
當自己在工作中不被學生接受,不被他人理解時,老師的自我認同感會下降,覺得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。
教師(尤其是班主任)工作量大而瑣碎,同時又不得不抽出相當一部分精力應對教學以外的工作,難免身心疲憊。
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十分必要的。通過痛哭、傾訴等方式給情緒一個宣泄的出口,來降低情緒的強度,讓情緒得到緩解,可以更理性地看待事物。
通過腹式呼吸、冥想等方式來放松身心,學習有意識地控制肌肉放松,同時間接松弛緊張情緒,從而達到心理輕松的狀態,有利于身心健康。
每當被不聽話的學生或者忙碌的工作搞得焦頭爛額時,放幾首自己喜歡的歌曲,戴上耳機,暫時讓自己沉浸在音樂中,獲得治愈。
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吃點甜食來使自己心情變好。在辦公室備好一些零食,偶爾也會成為釋放情緒的佳品。
辦公室的桌上可以放一點綠色植物,或者用一束鮮花開啟新的一周。當情緒低落時,抬頭就能發現桌角那一抹美麗,心情也自然能平緩很多。
心情得不到平復的時候,讓自己動起來,那種大汗淋漓后躺在草坪上的感覺真是美妙!研究表明,運動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、內啡肽等有益于情緒穩定的神經遞質,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,如跑步、游泳、瑜伽等,通過運動來減壓,調節情緒。
生活除了工作還有休閑娛樂,走進大自然,散步、爬山、騎行、賞景,或者培養和發展一個興趣愛好,練字、繪畫、樂器、烹飪、攝影…… 尋找適合自己的愛好,轉移注意力。
不良的心態源自繁瑣的工作或者平平淡淡的生活,每天重復著上課、批改作業、處理事務性工作,有時單調到讓人提不起興趣。你可以嘗試加入一些新鮮元素,尋找新挑戰,給自己設立一個新目標,去探索,并激勵自己不斷努力追求。
與最愛的家人在一起,共話親子教育、孝親美德,排解工作中的勞累和煩惱,建立工作之外的美好心情。
以書會友,尋找共鳴。加入有意思的班主任團隊、教學工作團隊,與充滿正能量的人一起,尋找共同的話題,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。
當通過上述方式仍不能改善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問題時,請務必尋求專業人員如心理咨詢師、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幫助,盡快得到專業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。
在校,忙碌是空想的良藥,
有序是提高效率的秘方;
在家,關愛是和睦的基礎,
有趣是快樂生活的源泉。